西北工业大学四年
遨游在知识海洋里 1978-1982
刘永川

1977年的文革后首届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每一位考上大学的都是幸运儿,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但这突然而来的幸运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把我这个下乡知青从一个小乡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大世界,让我花了好长时间来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快速地补课与学习,到临近毕业才真正认清并明白自己未来应有的发展方向,开始了一个极其特别的人生旅程。
我是在上小学时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小学只上了5年,先是在白石小学、后转到大陇小学。初中当时也只读了两年、都是在大陇中小学上的,记得那时有位吉安下乡来的刘老师、和一位上海下乡知青丁老师对我特别好,不断在我奶奶和父母面前夸我学习好,给了我极大的信心。高中两年是在宁冈中学上的,但那时,宁冈高中只开政治、语文、农机、农技、革命文艺、军体课、停开了历史、地理、化学、和外语课,并开办了多种短期专业班(会计班、农机班、卫生班),记得我被分到农机班。而且,那时的学生还要到工农业生产中去锻炼,实行开门办学。为此,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工厂和农村去实践和劳动,课本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许多。

以这样的学习准备,我参加了
1977年的高考,可能是因为自学能力还不错,加上一些长辈们的特别催促与资料帮助,结果我出乎许多人预料地考上了,而且好像还是全县最好的成绩,幸运地被录取到了西北工业大学去学习飞机发动机制造。进校报到后,我发现班里同学的年龄基本都比我大一些,同学玩伴少了些、但比我懂事的学长学姐多了,正好也可以更专心读书。况且,我当时也是从一个山村小镇来到了一个大都市,而且是古都西安,那里可供我参观的古迹实在是太多了。在校园,进到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里,看到其收藏的书籍之多、之广,对当时的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感受。大学四年,图书馆是我最常去的地方,周末时间和一些寒暑假则去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与同学朋友一起游览华清池、看碑林、爬华山的经历至今难忘。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四年,基本就是沉醉于可以遨游的知识海洋里。
当年考大学,我没有报西北工业大学,但报了机械制造专业,因为当时信息太少,我也不清楚什么专业适合我,就听从了一位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亲戚的建议。入学后,发现自己对机械制造不太感兴趣,但很喜欢应用数学。为此,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就从分析数学读到数学原理、数学史、数理逻辑、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系统科学等等,结果对科学哲学也极其感兴趣了,着迷于使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表述和推演哲学原理。这段时间研读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让我开始理解科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探讨打下特别基础。
因为兴趣转移,在西工大学习的四年,记得我仅仅是基础课学习阶段比较用心,成绩不错,当了一年的三好学生和大班的学习委员。后期专业课阶段,我就重点转移,一人泡在图书馆里了,系里的课程仅仅是应付过关。回想起来,我自己的这种安排在当时居然得到了几乎所有老师的理解,真是需要感恩。还记得,当时系里有一位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曾与我谈过几次,我当时说想转专业,他把我介绍给了西工大应用数学系的系主任,并让我参与了数学系的一次考试,后来,我与数学系主任聊过几次,但转系还是不了了之,可能是因为我不懂得一步一步去推动。在我们毕业分配时,系里这位领导照顾我去了家乡南昌的洪都机械厂,那位数学系主任还把我推荐给了南昌航空学院的一位付院长。
细细回想起来,在西北工业大学期间,我确实补修和自学了很多,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很大的提高,并能够完全依靠自学而完成一些研究,还有幸获得了一篇论文在一流杂志上发表的成绩,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让我受益一生。还记得我的英文就是在西工大开始学习的,虽然起步较晚、口语一直没有什么提高,但我的英文读写提高很快,离校前已经阅读了不少科技英文原著。其中读过的有关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常常想起。
1978-1981期间也是中国一个观念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个从井冈山乡村来的刚成年的知青农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正是这种冲击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目标、和审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不过,总体来说,西北工业大学的环境和氛围非常适合读书与自修,让我有了既读英文技术专著、又游览中国古迹的特别生活,打下了未来钻研的基础。而正是西工大四年的泡图书馆和逛古迹让我基本确定了自己未来科技钻研的方向、也坚定了我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方法的挚爱,让我从此对中国方法的现代科技表述一直极感兴趣。我后来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做项目和游玩,总能想起西安的学习和生活,感觉自己好像是从西安沿丝绸之路走到那边似的。2000年我搬到洛杉矶后,选择住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并与加州理工学院天文系及美国航空总署
NASA JPL 不断有技术合作,这些也都应该与我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学习有关。

Copyright ©
ResearchMethods.org